對於人格分裂,其實還蠻感興趣的。
我也不能很篤定自己有,但有時候,我還真的會完完全全變成另一個人。
這不算病態,我們該了解,進而諒解。





<<人格分裂簡介>>

所謂分裂型人格(有人將其稱為怯懦與自卑人格),具有這樣一些表現:內傾、孤僻、膽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不關心別人對他的評價、缺乏知已、行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們儘管沒有喪失對現實的認知能力,但社會活動能力差,又缺乏進取心,常靜坐沉思,沉溺於幻想之中。自我中心傾向明顯,對人態度冷淡,怕見生人,不主動與人打招呼,也不願意介入別人的事,尤其迴避那些競爭性情境。幾乎沒有自信心,害怕在別人面前講話做事,往往話到嘴邊就猶豫起來,吞吞吐吐,渾身緊張,手足無措;做作業、寫文章或幹別的事都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害怕被人恥笑。由於疏遠別人,也使自己在群體中感到日益孤立,越來越難堪。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很難適應人多的場合和需要頻繁直接交往的工作如教學、宣傳鼓動、文藝、公共關係等,但尚可適應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實驗室、氣象觀測站、廣播電視轉播台、倉庫等。
分裂型人格常見於那些學習落後、工作成績小、在群體中地位低下的人身上,女性多於男性。有些人可能保持終生,其中部分人的分裂型人格可能成為精神分裂症的病態人格基礎,以至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症。但分裂型人格還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它不伴隨出現病理性幻覺、妄想、情感淡漠、思維與行為紊亂等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症狀。
導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個體不能適應環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但由於各種原因使他們經常遭受挫折、失敗、屈辱或落後,尊重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因而自卑、怯懦、膽小等特點逐漸發展、強化和鞏固下來,成為他身上穩定的人格特徵。例如,好高鶩遠,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經驗,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機會,與他人合作不好,人際關係不融洽,因而很少獲得成功;經常受到家長過分苛責和打罵、教師或上級過分嚴厲的批評指責、他人當眾羞辱,等等,都會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受環境壓抑或社會觀念影響(如「女不如男聰明」、遺傳決定論、宿命論等),承認自己天資不如人,或時運不濟並以此來解釋自己的處境,聊以自慰。其結果必然助長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好交往,使他們不瞭解周圍的人,別人也不瞭解他,難以得到他人同情、諒解和幫助。於是自卑、怯懦、膽小和內向等人格特徵更加強化鞏固。
分裂型人格常從童年期形成起就維持一生,很少改變,而且各種表現比較穩定,不易發生衰退。迄今無特殊藥物治療這種病態人格。不過有分裂型人格的智力尚屬良好,有的人還能獲得傑出成就,中外一些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屬分裂型人格。因此,有這種人格症狀的人不要自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多與他人接觸,不要老是擔心會被人恥笑或誤解;要盡量輕鬆愉快地與人談話、交往,在與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瞭解,爭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用友誼來取代孤獨。別人由於你給予他的幫助而稱讚你,這是有助於幫助你擺脫和克服自卑、怯懦,增強成功感和自信心的。此外,必須摒棄遺傳決定論、女不如男和宿命論的觀點,努力實踐奮鬥,以勤補拙。要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至理名言。只要選准適合自己特長和條件的奮鬥方向,經過自己努力,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成因>>

「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成因:
  早在十七世紀,就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出現,不過當時對這種現象的成因還不甚了解。
  十八世紀,僅有兩件成立的個案,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時,患者明顯增加,「多重人格分裂症」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這點可以由許多相關出版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媒體大肆報導中看出。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人們又開始懷疑此種症狀的可靠性。
1、幼年時期遭受長期的暴力虐待、性侵害等,造成個人人格成長的扭曲。身體上受到痛苦的折磨,但無處可逃,只好在心靈上成長出另一種保護性、逃脫性、甚至暴力性的人格,作為面對痛苦的解決方法。
2、受到劇烈的打擊或壓力,無法承受,也有可能產生人格分裂的情形。





<<Q&A>>

1.為什麼原人格可以跟其他人格交談?
  應不能稱之為交談,說"交談"只是為了讓一般人方便好懂,人格之間的溝通並不是用口語,而是腦中的意象,這些人格共用一個大腦並且有不同的個性,當腦海中浮現A想法時,B就浮現另一種想法反駁或複議,稱為人格之間的溝通,通常除非有正反兩方意見不同否則人格是不會在腦子裡聊天的。

2.為什麼原人格累了,其他人格就可以出來代替原人格?
  因為人格累了可以說是"精神疲倦",如果是"身體疲倦"那麼則不能用代替恢復精神,人格會分裂的原因就是當主格想逃離一切事物的時候造出其他人格來面對,所以當然可以替換囉!

3.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
  沒有,在人格出現的一開始是沒有名字的,除非在這個人格剛出現當時有什麼另印象深刻的字眼,否則都是後來取的(為了人格之間好辨認或當人格在敘述另一個人格的時候)。

4.人格算是鬼魂嗎?
  基本上如果要說鬼魂的話,所有精神病都可以歸於鬼魂,例如強迫症(一直逼人不斷重複)、憂鬱症(使人想自殺)、躁鬱症(令人無法控制)等,就連失眠和作惡夢也可以說是鬼魂呀!

5.為什麼有些人格可以壓抑其他人格?
  每個人格分裂出來的時間和的原因都不相同,取代的位置也是,所以人格也有年齡性別成熟度的差別,就像一個家裡有兄弟姊妹,哥哥姊姊有時會制止弟妹的行為一樣,而又較年長的、或是更加適合出現在某場合的人格自然會暫代其他人格出現,這種現象不能說是壓抑,而是人格間的替換。

6.為什麼人格可以創造其他人格?
  主格並不能「創造」其他人格的,而是不知不覺由潛意識「分裂」出來的,通常是因個體(未分裂時)不能適應環境,或是遭受外界壓力、創傷而導致人格分裂。

7.人格為什麼可以讓原人格知道它存在或是不存在?
  基本上原來的人格並不能在人格分裂後馬上知道對方的存在,除了身邊的人告訴他說有這樣的人格以外,人格之間溝通的時候在腦海中出現的意向,口氣或用詞會有差異,稍微歸納就可以發現某些特定口吻的相連性進而知道有另一個"人格"存在。

8.人格分裂的過程是什麼?(精神分裂嗎?)
  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是不一樣的喔,精神分裂是指「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病性或思考性疾患,有妄想、幻覺(視幻覺、聽幻覺)等五大症狀;而人格分裂應該叫做「多重人格疾患」,現在的診斷名稱叫做「解離性身分認同疾患」,是屬於「解離症」的一種。至於分裂的過程和成因在知識上可以找到很詳細,我就不再多說了^_^

9.有沒有可以創造或是消滅人格的方法?
  人格不是隨心所欲想創造就創造、想消滅就可以消滅的喔!至於消滅,如果說是治療的話通常會採用漸漸讓人格融合的方式,畢竟每一個人格都代表著主格的一項特性,只是因為分裂所以更加突顯出來。





<<補充>>

多重性格和人格分裂幾乎是相等的,不過我們一般口語講的多重性格,基本上因為大家對於人格分裂並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實質上的意義有出入,通常我們講的多重性格大約意指一個人八面玲瓏、善變、表裡不一或是人前人後態度性格的差別,並且對於多重人格的感受幾乎都是負面印象(例如勢利眼、或是內心邪惡卻沒有明顯表現等等);然而真正的「人格分裂」學名叫做「解離症」,通常並不是單一因素或疾病引起,或許是藉由其他精神病的併發症引起的機率較大,但一般而言真正發生的例子少之又少,而且身邊的人很容易可以察覺到,因為人格分裂所替換有時候連筆跡都會不相同,包括個性、語調、講話方式等等,一般來說從朋友或親人等親密接觸的對象那裡得知自己人格的例子較多,當然也有自己發現的,而且有部分例子中人格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
人格分裂,每一個人格都還是他的主格,只是因為受到各方壓力所引起的,通常患者會由不同的人格來面對不同的壓力,就好比演戲,在這齣戲演什麼那齣戲又演什麼角色,是自然而然累積起來的習慣最後才會分裂得很明顯,基本上就是由「最初的人格」分裂而來,而當人格已經有分裂的狀況,那麼「最初的人格」也早就已經混入分裂的人格之一了,互知的情況而言應該是知道彼此的存在,但基本上不是患者願意控制的。
會使得人格分裂情況嚴重,常是某一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加(某個點),讓患者本身想要逃離卻又無能為力,或許是一個經歷、一件持續發生的事情等等這些都不一定,但很有可能是其中一個人格(尤其是本我的主格)有輕生的念頭或強烈的逃避意念,才會進而產生其他人格。
然而常常會有人說自己人格分裂,我想... ...要併發到人格分裂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而且更不該是他本人告訴你的,在他還沒說之前你就會感受到這個人有哪裡怪怪,其他還有很類似人格分裂的精神疾病,或是另一種利用催眠自我逃避的心理。
你說兩個差別在哪裡,如果只是大家口中說的多重人格和真正的人格分裂當然是差別很大,但就真正意義的解釋上其實兩個是差不多的。





<<相關著名書籍>>

《第五位莎莉》
  莎莉‧波特是個離過婚、生活乏善可陳的餐廳服務生,獨自一人住在孤寂的大城市裡,但她自己絲毫未曾察覺自己內心的寂寞;於是,她同時化身成另外四個性格完全迥異的的人物:
娜拉,個性獨立,冰冷的藝術家,在格林威治村擁有一間工作室
黛芮,喜歡到處遊蕩的頑童
貝蕾,善於唱歌、舞蹈、又極重性慾
金妮,是個內心充滿恨意的殺手。
  當莎莉被一陣頭痛和暈眩襲擊後,就會分裂成一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如果是想吸引男人的注意,她會化成貝蕾;如果遇上智識問題有待解決,她就會變成娜拉;若是像開場那樣受到強暴者攻擊,就會蛻身而成兇惡的金妮。
  後來,莎莉遇到本身亦有一大堆棘手問題纏身的精神科醫生羅傑‧艾許。這位醫生試圖將其他四個分裂人格統合成「第五位莎莉」,在處理這宗多重人格病例時,歷盡了無數的艱辛,這種痛苦而又引人入勝的治療過程,即是構成本書的經緯。
  本書是根據真實案例演繹寫成的小說,比起《三面夏娃》更吸引人,不僅對多重人格者與精神病犯有深層的探討;同時,對於現實世界的殘酷本質也有更真實的描述。在價值混淆、是非顛倒的今日,本書更提供了讀者反省的依據。

《24個比利》
「本書敘述的是一則真實的故事。威廉. 密里根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疑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貫性的意識被剝奪、數度企圖自殺、精神被迫壓抑的比利,是如何處在此一混亂的人格分裂狀態中的呢?面對此一事實,法官要如何做出抉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汪 的頭像

    吃西瓜

    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